荆轲刺秦王的故事,自古以来便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。这场发生在生死存亡一刻的事件,荆轲拔剑刺向秦王,而秦王被逼得仓皇逃命,周围的侍卫们却未立即采取行动来营救。这一幕在历史上一直让人感到费解,尤其是当我在学生时代读到这段历史时,我曾认为秦国的侍卫既软弱又无能,甚至觉得秦法过于僵化,导致了他们对秦王的漠视。为什么他们明知秦王身陷危险,却因“非有诏不得上”的严格规定,竟然无动于衷?难道他们真是为了遵守一条死板的法律,而甘愿看着自己的国君面临致命威胁?
那时,我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的结果上,认为只要能够救出秦王,任何行动都应该得到宽容和奖赏。然而,步入职场之后,我开始接触并学习法律,再回头审视这一历史事件时,我才意识到其中所蕴含的复杂性。原来,这几百字的历史细节背后,隐藏着远比想象中更为深刻的法治理念。这并非仅仅是侍卫无能或秦法僵化的问题,而是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之间的巨大张力。
为何秦法如此严苛,连拯救君王的行为也可能遭到死刑?这一问题的答案要追溯到商鞅变法所确立的两项核心法律原则:“壹法原则”和“明刑原则”。前者主张全国统一法律,无论身份高低,任何人都不得享有法外特权;后者则明确规定,功过不能相抵,即使救了国君,如果未遵循法定程序,依然不能免除惩罚。商鞅的法律改革早已根植在秦国的法治体系中,确保了法律执行的严格、公正和不偏私。
展开剩余71%假如当时侍卫们不顾秦法的约束,奋勇持剑冲上大殿,拯救秦王,虽然他们成功保护了君主,但依照秦法的规定,他们也难逃死刑的命运。秦国的法律规定,只有在接受诏令的情况下,才能进入殿内执兵。即便是出于拯救君王的正当动机,结果再完美,依然不能否定他们违反了程序的事实。
那么,是否有人会提出疑问,既然侍卫救了秦王,秦王会因感激而赦免他们吗?事实上,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。商鞅在《画策》中明确指出:“国之乱也,非其法乱也,非法不用也。”国家动荡的根源在于无法律可依,若法律无法严格执行,国家必定走向衰败。商鞅变法的核心理念便是要确保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,避免任何人出于私人感情而干扰法律的公正性。因此,即便秦王心生感激,也不敢轻易破坏国家的法治原则,因为这意味着将动摇整个帝国的根基。
更为关键的是,秦法不仅要求对违法者进行严惩,还对那些未能恪守法律、未能有效执行法令的官员进行更加严厉的惩罚。在商鞅的法治体系下,若执法官员未能遵循王法,后果往往是罪加一等,甚至可能牵连三族。正是这种对执法严格性的高要求,使得秦国的法治体系异常严密和无情。侍卫们清楚地知道,即便他们成功救出秦王,等待他们的也许不是奖赏,而是法律的严惩。在这种法律的高压环境下,侍卫们宁愿选择旁观,不愿冒着生命危险去破坏秦法。
这种对法律的绝对敬畏,正是秦国能够成为强大帝国的基础。从商鞅变法开始,秦国就一直坚持“法外无恩”的原则,几乎没有任何例外。因此,秦法的威慑力不仅约束了士兵和官员的行为,也深入到整个社会,成为每个人内心的恐惧。即使是在秦王生死攸关的紧急时刻,法律的威严依然主宰了整个局面,影响了每一个人的选择。
回顾这一历史时刻,我发现,令我震撼的并非是荆轲的勇敢刺杀或秦王的狼狈逃亡,而是侍卫们在法治面前的内心挣扎。他们虽然急于救出国君,却因为法律的束缚而无能为力。在那一刻,展现的并非秦法的僵化,而是法律的胜利。即便在生死关头,法律依旧支配着每一个人的行为,彰显了秦国法治的严肃性和不容置疑的力量。
现代社会中,我们时常讨论法治与人治之间的关系,但当我们回顾秦国的历史时,我们可以看到,正是秦法的严苛和无情成就了它的强盛。秦国的军事力量虽强,但真正令其他国家畏惧的,却是那一套严密而冷酷的法治体系。这种法治精神,直到后来的燕国、齐国,甚至汉唐,都难以企及。
如果我们站在两千多年前的那个历史节点,回望这场充满紧张氛围的事件,焦点不应是秦王仓皇逃窜的狼狈,或是荆轲舍命刺杀的英勇。真正值得关注的,应该是侍卫们在面对秦法时所经历的内心挣扎和恐惧。在那个瞬间,我们看到的并非是秦法的僵化,而是法律的权威和力量。曾经被认为残暴的秦国,正是依靠这套冷酷无情的法律体系,维持了国家的秩序,展现了对法治的高度尊重和威慑力,使得后人对其充满敬畏与思考。
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,或许可以从中提出一个更深刻的问题:在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的较量中,最终胜利的究竟是什么?在秦国,答案显然是程序正义。对法律的绝对遵从,正是秦国强大与秩序的秘密所在。
发布于:天津市申宝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